瑜伽菩萨戒

第7集《瑜伽菩萨戒本》

我说:你的功德的确是被破坏了,但是你的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坏了,是被你内心后悔的心破坏了。因为三世诸佛在行布施的时候,他盖了很多的大殿,其实这些大殿几千年后几万年后都化为灰尘,但是留存在佛陀内心的功德是依然不变的。

诸位,我们如果研究过「业」你就知道,业本身是一种造作性、生灭性,你依止你那一念善良的心去布施大殿的时候,「心境和合」,其实大殿完成的时候,你的业已经成就在你的心中,其实你布施的行为当心境成就的时候,那整个业已经究竟了;之后的大殿能够维存多久,那是众生的共业,跟你内心的功德是没有差别的,地震没有力量跑到你内心当中去破坏你的功德,它没有这种力量。但问题是你没有正见,你后来看到这个境界以后,你对你前面的事情产生追悔,这个后悔在心所的意思,后悔这个心所诸位要注意,它是不定,它不决定是善、不决定是恶,但是这个后悔的体性是破坏性的,就像推土机一样,它是破坏性:假设你用后悔的心所面对善业,你会破坏善业;假设你用后悔的心所去面对罪业,它也会破坏罪业。

所以不要随便后悔,你要看情况,要看面对的所缘境。所以我们内心的功德,只有内心能够建立起来,你内心的功德也只有你内心能够破坏,谁也不能破坏你内心的世界。所以「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一切唯心造,你的过失永远是从你内心发动的,你的功德也永远从你内心发动的,任何人、任何环境只是扮演一个增上缘的角色,我们应该要清楚这个观念。

这个地方的布施是约着你内心当中的舍心,生起以后增长广大,对治你的悭贪,慢慢慢慢的把悭贪消灭了,你施舍的心在内心当中完全没有障碍,你什么东西都能够布施了,这个时候你就布施度圆满了,是这个意思。

(二)布施差别

前面是说明布施的体性;以下我们根据《瑜伽师地论菩萨地》,开展出施舍心的差别相貌,有一个问答:

问: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?

什么是菩萨布施种性的相貌呢?以下回答,先看总说:

答曰:谓诸菩萨,本性乐施:于诸现有堪所施物,恒常无间性能于他平等分布。心喜施与,意无追悔。

就是说这个人「本性乐施」,他的个性欢喜把他的东西布施给他的朋友、或者是需要的人,不必任何人的教导、也不必别人强迫,他的本性就有这种习性,这个就是菩萨布施种性的相貌。他在布施的时候要依止三种心情:

第一个「于诸现有堪所施物,恒常无间性能于他平等布施」。

这点很重要,一个成就布施种性的菩萨,他在布施的时候内心是平等。所以蕅益大师在批注《菩萨戒》的时候强调:我们亲近善知识应该有所简别,亲近善知识不能平等,因为我们应该要知道什么是有正见的善知识、什么是具足邪见的恶知识,应该要亲近善知识、远离恶知识,所以亲近善知识要简别。但是布施不可以这样,你不能够拿了一大堆菜说「我这些菜只供养这个道场里面持午的法师,不持午的不供养、不能吃这些菜」,这样不可以,布施不能简别,你在供养僧众的时候不能简别,因为你这个平等是随顺于佛性,这个时候你的心量广大,招感的果报才能够广大,不管你布施多少,一定是要平等、平等均布。

第二个「心喜施与」

这一点也很重要,你在布施的时候要起欢喜心。比如说你今天去做一个厨房的工作,这个厨房的工作谁都不想做,劳心劳力、又被人家埋怨的。假设你今天用欢喜心去做,跟用烦恼的心去做,这两个果报是不一样的。你用欢喜的心去做一个善业,你得果报的时候,那个果报非常顺利,你从小出生的时候就生长在王永庆的家庭,很自然的去继承这么大的财富,这个果报得来非常自然;你今天布施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,但是你也去做了,内心烦恼重重,你得果报的时候就会障碍重重。有些人得到财富是继承家业,你不是,你是白手起家,白天工作八个小时、晚上加班(哈哈),辛苦的工作而得到财富,你得到这个财富是诸多辛苦、诸多障碍。为什么呢?这个世间上是非常公平的,因为你因地造业的时候跟他不一样,他欢喜,你不欢喜,所以他得果报没有障碍,你有障碍。所以第二个,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欢喜心。

第三个「意无追悔」

要坚固心,不能后悔,这个也会影响你的果报。九二一大地震,三间房子在那个地方,地震破坏两间,他的房子没有破坏,他的果报火不能烧、水不能淹、地震不能破坏;有些人的果报很脆弱,你看他小时候很有钱,长大钱财都没有了,他的果报非常脆弱,就是他因地造业的时候他的心脆弱,他造了善业但后悔。所以我希望大家,我们在布施的时候量力而为,你有多少能力做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,但是尽量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保持欢喜心、保持坚固不退转的心,不要使令自己后悔,否则你的果报以后会被破坏。

所以在《瑜伽师地论》当中说:一个布施种性的菩萨,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要具足三心:第一个是平等心;第二个是欢喜心;第三个是无追悔心,或者叫坚固心。这个都是我们应该要努力的方向。这是一个总说;以下别明,把这样的概念开展出来。别明当中分成三段:先讲财施,再讲法施、无畏施。财施当中有三小段:

施物虽少,而能均布;惠施广大,而非狭小。无所惠施,深怀惭耻。常好为他赞施、劝施,见能施者心怀喜悦。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,从座而起,恭敬奉施。

先看第一小段:「施物虽少,而能均布;惠施广大,而非狭小。」一个有智慧的菩萨,他可能能力有限,他能够布施的财富资具很少,但是因为他内心平等,他在布施的时候是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得到这样的受用,所以他的功德「惠施广大,而非狭小」,他内心跟真如法性相应,所以他招感的功德是广大的,不是狭小的。第二「无所惠施,深怀惭耻。常好为他赞施、劝施,见能施者心怀喜悦。」他遇到苦难的众生,他没有资具布施,他内心当中感到惭愧;但是别人能够做这件事情、能够布施,他是赞叹随喜,看到别人布施,他内心经常随喜,这个很重要。随喜功德,我们每一个菩萨如果能够善于利用这个随喜功德的法门,每一个功德你都有参与、参与一部分,这个很重要。

《遗教经》上说:别人有一个火把,你没有火把,这个火把当然是功德光明,你能够随喜功德,你能够把他的火把引导,变成你也有火把,这不是很好吗!就是你能够引用别人的功德而变成你自己的功德。这个地方就是说:即使我们今天菩萨不能布施,要以惭愧心来随喜别人的功德。第三个「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,从座而起,恭敬奉施。」对于长老大德应该供养的,我们应该以恭敬心、欢喜心来布施,这个就起欢喜心。财施能够成就我们今生、来生的一个福报,成就福报。再看法施:

于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中,若请不请,如理为说。

我们对于彼彼,彼彼指的是众多的邪见众生,邪见众生就是他对生命没有正确的理解,就是心随境转一天过一天。邪见众生当然非常可怜,菩萨对于有情众生,此世他世,不论是今生或者来生,对于这个有情众生有功德利益的事情,无罪利益就是功德利益的事情,这件事情对于他的生命会创造安乐果报的,不管他有祈请、或者没有祈请,菩萨都能够主动的为众生演说真理,使令他知道什么事情是过失相,什么事情是功德相,使令他能够如实的了知。财施所招感的果报是福报,法施招感的果报是智慧。

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居士应该偏重在财施,出家众应该偏重在法施。财施跟法施有什么差别呢?财施能够使令一个众生得到现世的安乐;但是法施能够使令众生得到今生乃至于究竟的安乐,今生、来生究竟的安乐都可以。比如说他没有饭吃,你带他去吃饭,这个当然是财施;但是他把饭吃饱以后,内心当中并没有开启心中的觉悟,他还是颠倒、他还是继续的造罪业,他对于整个生命流转的痛苦没有解脱的力量。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开导佛法的真理,让他知道流转的因缘在哪里、让他知道怎么样能够离苦得乐,他就能够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,得到究竟的安乐。

所以法施的影响是更大的,因为他有解脱的力量;财施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。这个地方是鼓励我们应该要法施,当然我们刚开始要先财施,因为以布施度来说,你先用资财布施,先跟他结个善缘,他没饭吃你先给他有饭吃,他对你印象好,他对你印象好,你为他说佛法他就能接受,是这样子。所以这个是先施设方便,再开展究竟义。第三个是无畏施,无畏施能够招感健康的果报、健康的果报,这当中分三小段,先看第一小段:

若诸有情怖于王贼及水火等,施以无畏。能于种种诸极怖中,随力济拔。

众生在生命当中,遇到恶国王、盗贼、水灾、火灾,他内心当中有很多的恐怖不安,这个时候菩萨引导他归依三宝、念佛念法念僧,使令他能够解脱恐怖的障碍,在恐怖当中得到真正的救拔。无畏施就是布施给众生无畏,无所畏惧,来破除他心中的畏惧。第二小段:

受他寄物,未尝差违;若负他债,终不抵诳;于共财所,亦无欺罔。

菩萨受他人的寄物不会有任何错乱,人家寄我们一百元,我们就还他一百元,不会有贪求的心情;「若负他债,终不抵诳」,欠别人的钱也不会抵赖欺诳;「于共财所,亦无欺罔」,大家一起做生意,共同的财产菩萨也不会有欺罔之心。也就是说,任何一个人只要接触菩萨,菩萨会使令他远离畏惧,你跟我在一起,你把东西交给我,你绝对放心,菩萨要散发这种无畏施,不给众生任何怖畏的负担,这是第二点。第三小段:

于其种种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壁玉、珊瑚、金、银等宝资生具中,心迷倒者,能正开悟;尚不令他欺罔于彼,况当自为。其性好乐广大财位,于彼一切广大资财,心好受用,乐大事业,非狭小门。于诸世间酒色、博戏、歌舞、倡伎、种种变现耽着事中,速疾厌舍,深生惭愧;得大财宝,尚不贪着,何况小利。

菩萨对于种种宝物,末尼、真珠等等的宝物,众生对这个宝物产生迷惑颠倒,菩萨能够以真理来开悟众生,就是告诉他说:这个珍宝你不要去贪着,因为它是无常败坏的,「饶汝千般快乐,无常终须到来」,你应该要去追求你内心的功德,因为你有功德你才能够得到安乐。

所以我总是觉得:我们今天生命的思惟,你一定要掌握一个关键,你的生命不是追求财物、你也不是追求别人的尊敬,生命的目的是追求安乐,重点在这里。当然这个安乐有暂时的安乐、有究竟的安乐:你这个财宝的安乐是暂时的安乐,它随时会破坏的;你今天能够积集一种功德,你这个安乐是不断的出现。

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很容易知道这个概念:比如说当你今天拜完佛的时候、做完一个定课的时候,内心寂静、法喜充满,就算环境有点不如意,你内心的法乐还是继续的存在;如果你心情不好的时候,外面的环境再好,还是不足以让你快乐。所以快乐的泉源是来自于内心的功德,是向内安住的,不是向外追求的。

所以对于这种世间的珍宝,菩萨能够开导无常的道理,让众生不要产生迷倒。菩萨本身「其性好乐广大财位,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,乐大事业,非狭小门」,这个是说菩萨对于珍宝是无所畏惧的;世间人贪着财宝,所以他对财宝有所畏惧。我们今天是小老百姓,没什么钱,所以我们晚上睡得很安稳;你看那些大企业家,不得了,他们晚上不好睡,他们那个资财就是不断的变动,他的心也不断的变动,因为得到财宝以后的人,他的心中是「诸欲求时苦,得时多怖畏,失时怀忧恼,一切无乐时」,所以一个对财宝有执着的人,他得到财宝以后并没有真正安乐,害怕失掉。菩萨的心情,他内心当中对财宝是无所贪求,但是因为有弘法利生的因缘,他暂时的受用,所以他内心当中是无所畏惧的,这一点是不共小乘的地方。

小乘的学者认为财宝是过失,大乘认为财宝本身没有错,你内心的贪着心有问题,是对治内心的贪着。「于诸世间酒色、博戏、歌舞、倡伎、种种变现耽着事中,速疾厌舍,深生惭愧;得大财宝,尚不贪着,何况小利」,就是这个意思,菩萨布施的结果,能够对财物无所畏惧,善加利用。

如是等类,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。

─《瑜伽师地论》─

我们先休息十分钟,待会再把这个观念稍微复习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