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榜题名(科举)

71、陆府日常

乡试第一场是四书五经题,《论语》一文,《中庸》一文,《大学》一文,《孟子》一文,每道题目要求两百字以上,五言八韵诗一首,经义题四道,三百字以上。

四书五经是基础中的基础,每级考试都会有,考官出题只能从这几本书中截取原文,因不能出现重复的题目,故而,很多考题都是截搭题,即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语句搭在一起,成为一道题目。必要将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,才能找到题目的出处。

第二场,诏、判、表、诰各一道,要求三百字以上,律法,算术各一道,列举实际案例,由学子自行分析解答。

第三场为五道策论题,结合经学对时事发表见解。

九天过去,陆征来收答卷,于舒文整个人都摊在椅子上,形象都顾不上了。

这样高强度的连续考试,于舒文还没有经历过。尽管每天都能吃到营养丰富的美食,睡着舒服的床铺,但他的身体还是提出了抗议。

于舒文得了风寒。

喝完苦药汤子,于舒文放空心神,默默唾弃着自己的身体。

乡试要在考场连考九天,中间只有三个晚上可以离开贡院,吃睡都在逼仄的号房中,自己的身体定然扛不住。

于舒文重新制定强身健体的计划,每日补充足够的营养,坚持运动锻炼,骑马射箭也不能落下,争取三年之后,身体素质能提高一些。

陆征和陆老夫人也来看望舒文,直到他完全康复才放心。

当时于舒文瘫在椅子上,脸色通红,浑身发烫,他们都吓坏了,幸好只是风寒。

陆征感慨道:“你这身子不行啊,大夫说你的底子有些亏,得好好补一补。这段时间,跟着为师读书,就住在府上,为师让厨房给你准备食补。”

“学生不敢麻烦老师,学生是早产儿,故而身体底子弱,这些年,学生坚持锻炼,已经强壮很多了,老师不必担心。”于舒文推辞道。

能得这么好的老师教导已是邀天之幸,哪里还敢再麻烦老师。

“舒文,老夫是你的老师,一日为师,终身为师,你以为拜师礼是随便的,你放心,你吃那点东西还吃不穷陆家。”陆征显然知道于舒文的想法,直接将他的顾虑都打消了。

于舒文只得道谢,“多谢老师。”

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,要更加努力,让老师不后悔收他这个徒弟。

从拜师那一刻起,自己与陆家就已经绑在一条战线上了,这些恩德,待将来自己有能力必定报答。

陆征接着评价于舒文的答卷,“这份考卷,为师看过了,也给你做了点评——基础不错,四书五经那几个截搭题都找到了原文,经义的理解遵循《五经正义》,算是中规中矩的答案,不过,若想要考官眼前一亮,得到更高的评价,就需要多了解一些其他大家的注释,参考作答。”

四书五经是基础,学了这么多年,反复研读,于舒文已经倒背如流!

“这些书,为师的书房都有,你可任意取用。”

于舒文眼前一亮,老师的书房……于舒文看到过老师书房那两个书架,满满的都是书籍,光是这一项,就足够于舒文拿出浑身解数了。

“第二场答得不错,其中律法和算术,便是拿到乡试上都没有问题。”

应用文写作和算术律法,这些是自己前世便学过的知识,尤其是数学,计算机专业对数学逻辑要求很高,用前世的知识解答这些问题,简直就是降维打击。

“原本我最担心你第三场的策论,结果出乎我的意料,虽然有很多稚嫩之处,一些举措没有实施的价值,脱离实际。但整体来看,你有自己的想法,有完整的逻辑,打磨打磨也能登堂入室了。”

策论中于舒文不自觉的加入了很多前世的观点和举措,有些不切实际,不符合当前的国情,于舒文默默记下这个问题。

乡试题量大,是没有时间修改的,于舒文便是发现问题也只能在后文圆回来。

说到这里,陆征停下,看了于舒文一眼,用不可置信的语气道,“最让我预料不到的居然是试贴诗!你的诗和你的策论根本不应该出现在一张答卷上,水平差了十万八千里。我家阿昱刚满九岁,都比你写的好。”

于舒文脸红了,诗文是自己的弱项,写诗要的是感性思维,这恰恰是于舒文最缺乏的。他更习惯用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,看到落叶想到的是秋天到了,而不是伤感、难过。

“老师,学生听闻,试贴诗不是很重要,前几次乡试都没有考。”

“前几次没有考,不意味着它不重要,会试偶尔还会有诗文题呢。再者说,写诗文不是为了考试,而是为了与人交际,文人之间礼尚往来都是互赠诗文的,你这能拿得出手吗!”

于舒文低下了头,自己只想着乡试没有试贴诗,便没有重视,这确是是自己想当然了。

陆征道:“以后,你每旬写两首诗,格律不限,内容不限,写完后交给我。”

“是,老师。”

作为学霸,于舒文最不怕的就是老师布置作业,他担心的是不知道问题所在,还盲目自信。

陆征顺手将书架上一本诗集拿给舒文,让他参考模仿。

于舒文随手翻了一下,发现没有作者名字,“老师,不知这些诗是哪位大家的作品?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